昆山往事

楼
清康熙年间,今西塘街昆山中学的校园位置就是威名一地的尚书第,主人为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昆山“徐氏三鼎甲”的老大徐乾学。他考中了康熙九年的探花,官至刑部尚书,所以他的私家宅第称为尚书第。
尚书第占地三十余亩,内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建筑,古树名花应有尽有。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气势恢宏的石雕大牌楼,宅第后园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澹园,附有怡颜堂、看云亭、青林堂等富有文人气息的景致。特别是拥有一座藏书数万珍籍的传是楼,规模堪称吴地第一,甚至可与天下第一藏书楼——宁波的天一阁相媲美。
徐乾学爱书如命,凭借他见识深广、人脉丰富、家境殷实的优势,在他行政期间,特别在他告老还乡后,广揽古籍珍本藏于楼中,把传是楼打造成为一座量丰质高的藏书楼。据载,书楼有七楹,内中排列七十二个书橱,按经、史、子、集分类珍藏,纲举目张,搜寻方便。藏书多为宋元以来的珍贵刻本,价值连城。传是楼贴有对联: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短短24个字,将建楼之初衷、藏书之丰厚表述得引人入深,也表达出楼主“藏书育人”之良苦用心。
传是楼经徐乾学苦心经营——除了花费巨资购书外,还长年累月掏书、抄书不止。宁波天一阁中至今还展出徐乾学曾经慕名前往抄写孤本的事迹。他曾经作诗“……发愤购遗书,搜罗探秘笈,从人借抄写……”为证。据载,号称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又一惊世之作的“天下第二行书” 的《祭侄文稿》也藏于楼中,徐乾学还曾作跋点评。传是楼还曾收藏过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手稿,引来了文坛大家的慕名光临。如黄宗羲、钱谦益等一代鸿儒曾来传是楼一饱眼福后赞叹不已。特别是清初散文家汪琬(1624—1691) 莅临传是楼后,不禁文思涌动,留下了《传是楼记》的经典美文,记述了徐乾学与众不同的家训和独领风骚的遗产:当传是楼落成后,徐乾学把五个儿子召至楼中,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久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然后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原来,传是楼的命名出典就在于此。
传是楼除了吸引各地学者外,首先得益的当然是他自已。徐乾学还乡后,经常手不释卷地博览群书,成为少有的藏书者兼撰书者,一生成果卓著,著作等身。《澹园集》、《读礼通考》、《鉴古辑览》、《古文渊鉴》、《通志堂经解》等是他的代表作。当时著名学者黄宗羲认为:能藏、能读、能写者,世所罕见,而徐乾学即是少有的能藏、能读、能写者之一。对徐乾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次得益的是他的五个儿子,他们不负父望,都创造了光宗耀祖的业绩。由于长期泡在传是楼中通读四书五经,最后都考中进士,成为科举史上少有的“五子登科”实例。
徐乾学病逝后,其儿都外出做官,由于孙辈没能守护好传是楼,加上随后兵灾不断,传是楼中的藏书或变卖,或失窃,逐渐流入到各地的藏家手中。唯有留下了四卷《传是楼书目》和一卷《传是楼宋元本书目》,记录下传是楼曾经拥有的辉煌。
传是楼建筑在清末毁弃,四十年代在尚书第中建起了三贤堂(九十年代拆除),五十年代搬进了昆山中学,那里仍是昆山的文化厚土,继续绵延着考学晋升的文脉。
(待续)
文/杨瑞庆(选自《鹿城故事8》)
编辑/驼驼、一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