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年内男性数量对比,22年减少105万,23年少174万,24年呢?
2022年男性减少105万
2022年,全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其中男性人口总共72206万人,对比上一年,减少了约105万,很多人可能并没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人口转折的关键节点。
其实回头看看,男性比女性多出一大截的情况,在中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更多家庭倾向于生男孩,导致那一时期的出生人口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曾经严重偏高,尤其在80年代之后,男性数量要高于女性一大截。
而如今,由于同期女性数量较少,当年那些人在婚姻市场中面临挤压,间接影响了现在的生育选择和家庭结构。再加上男性平均寿命通常低于女性,因此在老年群体中,女性占比更高,这也拉大了中老年阶段的性别数量差。
尽管男性总人口在减少,男女比例却悄然走向平衡,2022年总人口性别比已降至104.69,虽然仍略高,但已经逐步回落,个别省份甚至首次出现“女多男少”的局面。
男性变少,并不代表“光棍危机”立刻解除。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婚恋年龄段,尤其是20-34岁这群人,就会发现性别比仍然偏高,普遍在107-113之间。也就是说,适婚男性总量还是多于女性,但再过几年,婚恋市场竞争压力或许会有所缓解。
这一年国家已经开始发力,鼓励生育、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各种措施陆续推出,只不过人口惯性依然强大。
2022年,中国人口不仅进入负增长时代,还面临性别结构、老龄化、少子化等多重挑战。不过好在,男女比例正悄悄走向平衡,这或许是为未来的社会和谐铺路。
2023年男性减少174万
如果说2022年是转折的开始,那么2023年就是趋势的深化,这一年,全国总人口降至140967万人,比上年减少208万,男性人口也减至72032万,同比下降174万,减少幅度明显扩大。
不少人开始担心:照这个速度下去,会不会带来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加剧等问题?
从数据看,全年出生人口902万,比2022年又少了54万人,而死亡人口达到111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已经是连续第二年负增长,这背后是年轻人婚育意愿持续走低。
调查显示,“90后”“0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不到1.5个,和十年前相比几乎腰斩,结婚率也在下降,2013年还有9.9‰,2023年只剩5.2‰。
越来越多的男性表示,不是不想结婚,是真结不起。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成本,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总人口性别比却进一步优化,也就是说,虽然男性总人数变少了,但由于女性人数也在缓慢下降,两者差距其实在缩小,“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成为过去时。
政策层面上,2023年是一个酝酿之年,更多配套措施开始讨论,比如发放生育补贴、延长产假、提供托育服务等,但当时真正落地的并不多,主要难点是地方财力有限、执行标准不一。不过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积极布局,试图遏制人口快速下滑。
2023年男性人口减少174万,背后其实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人的观念变了,大家更倾向于少生、优生,再加上生活压力大,不少夫妻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生育。
男性减少,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但危机中也藏着转机,性别更平衡,意味着未来社会更稳定,政策逐渐到位,也可能激发新的生育意愿。
那么接下来2024年,这种下滑还会继续吗?有没有可能迎来反弹?
2024年男性再减123万
2024年人口数据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信号,全国总人口数量降到140828万,跟去年相比减少了139万。其中男性人口是71909万,一年之内减少了123万,虽然数字看上去不小,但其实下降的幅度比2023年要缓和一些。
更引人注意的是出生人口的变化,2024年新生儿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52万,这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出现反弹,持续下跌了七八年的人口态势,终于有了一点回暖的迹象。
为什么2024年会“止跌回升”?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龙年效应”,中国人对龙有特殊的情结,觉得龙年出生的孩子更吉祥、更有前途,所以会特意选择在这一年生孩子。
再加上前几年受疫情影响,一部分人的生育计划被推迟,到了2024年这些被积压的意愿集中释放了。
政策支持也在逐渐显出效果,到现在,生育保险已经覆盖超过2.5亿人,全年支出1431亿元,算下来,参保的女职工平均能领到2.6万元的津贴,这种实实在在的补贴,确实提高了一些人的生育意愿。
还有一个积极的变化就是性别比正在优化,目前总人口性别比是104.34,是近十年来最平衡的状态,虽然男性总人数还在下降,但男女比例正稳步走向均衡。
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缓解婚姻市场的匹配压力,也更有利于社会平等。如果这个趋势能保持,未来的性别结构可能会逐渐回归自然状态。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度乐观,2024年出生人口的反弹,有多少是真正稳定的回升,有多少是“龙年红利”带来的暂时现象还不好说。
育龄妇女的总量还在持续减少,预计未来每年会减少近200万人,再加上教育、住房、就业这“三座大山”,很多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其实并没有根本性提升,要想真正扭转人口趋势,可能还需要更持续、更深入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文化的配套改变。
人口变动也在间接推动其他领域的转型,比如教育行业,2024年在园幼儿减少了509万,很多幼儿园已经面临招生难。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之后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会依次受到冲击,教育资源的配置可能不得不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比如推行小班教学、提升教师培训水平等。
从人口到教育,再从经济到社会,变化是连锁的、循序的,2024年的人口数据让我们稍微喘了一口气,但未来的路,依然需要一步步扎实地走。
男性减少,不是单纯的危机,而反映了女性地位提升、生育观念转化、生活压力现实、寿命差异自然规律等多重因素。没必要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放松警惕。
人口变化影响是长远的、深入的,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经济活力、养老负担、创新潜力。
好在国家正在积极行动:生育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教育、医疗、住房配套逐渐完善。2024年的出生人口回升,虽然可能含有“龙年”偶然因素,但也证明一件事,只要给足支持和信心,人们还是愿意生育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主要信源
出生率回升,性别比例更平衡,最新人口数据来了!——澎湃新闻2025-1-20
最新!2023年出生人口数据公布——洛阳晚报2024-01-17
2022年末,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光明网 2023-01-17
7年来首次反弹!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较前年增加52万——时代周报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