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忌,一年顺利”,5月31日端午节,三忌是什么?答案来了

二、忌说“端午快乐”
这几年,朋友圈里“端午安康”逐渐取代了“端午快乐”。
有人觉得这是矫情,其实背后有大学问。
从民俗学角度看,端午本是驱邪避疫的节日,纪念屈原、伍子胥等悲壮人物,
说“快乐”确实不合时宜。
心理学研究发现,“安康”更能传递祈福避灾的寓意,符合节日的肃穆氛围。
三、忌剪头发
“端午剪头,百病来投”,这话听起来迷信,其实有中医道理。
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外发,剪头发会让阳气外泄,容易被“五毒”侵扰。
现代医学也指出,夏季紫外线强,头发能保护头皮免受伤害,剪太短反而容易晒伤。
我奶奶至今保留着端午不剪头的习惯。
她总说:“头发是人的‘华盖’,能挡煞气。”
虽然现在年轻人不信这些,但夏天留长发确实能防晒,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禁忌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古人的“生存指南”。
比如挂艾草,现代研究发现其挥发油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
佩香囊,里面的苍术、白芷等药材能驱蚊防病。
再比如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雄黄酒),其实是古人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智慧。
中国地大物博,端午习俗也各有特色。
北方有“端午不动针”的说法,认为缝纫会引来厄运;
南方则有“午时水”的传统,用端午正午的井水祈福。
广东潮汕地区忌放鞭炮,怕“惹怒雷公”;
湖南、江西等地则流行“洗药水澡”,用草药祛病强身。
我有个福建朋友,每年端午都要带孩子去深山采草药。
他说这是“避五毒”,但实际上是利用端午前后草药药性最强的特点。
这种因地制宜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卫生防疫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无论是挂艾草、佩香囊,还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都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端午,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包粽子、挂艾草,给远方的亲人发一条“端午安康”的祝福。记住老辈人的忠告,科学过节,平安顺遂。
最后提醒大家,粽子虽美味,可不要贪吃哦!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老人小孩,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两个。祝大家端午安康,一年顺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