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3-12-25  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开创山东各项工作新局面,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全省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坚定的信念、高度的共识、统一的行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完成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1.在学习领会精神上下功夫求深入。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真正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积极主动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作出的重大部署,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锐意改革,敢闯新路,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原则;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营造更加有利于一切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2.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三中全会绘制的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推进重点领域的各项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中西部对外开放。深化政治方面的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法治山东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深化文化领域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3.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越深化,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全面理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意图,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要加强对改革的宣传阐释和舆论引导,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精神,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善于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提振精神、鼓足干劲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汇聚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二、科学谋划改革,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有序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明确坚定,步子一定要扎实稳妥,既要解放思想、积极有为、大胆探索,又要正确准确把握,有序协调推进,富有成效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1.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全会《决定》提出了60条、15个领域、超过300项重大改革举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头脑清醒、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主见、有定力、有底气。凡是与自身工作领域有关的改革举措和部署,都要积极主动、认真深入地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联系本地本部门实际,搞好自己的顶层设计,确定好改革的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周密考虑、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中央的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要通过民主协商、项目评估、决策咨询等方式,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性,使改革举措充分体现各方面意见、兼顾好各方面利益。要注重把握改革的轻重缓急,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要准确研判影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查找分析改革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原因,拿出解决办法,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2.准确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既坚定不移又准确有序。对中央已有明确要求、实践中条件成熟的,要在中央确定的范围内,抓紧出台贯彻细则,立说立行,加快推进,争取率先突破;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中央有方向性原则性意见,但操作上暂时把握不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条件尚不具备的改革事项,要积极创造条件,深入研究、搞好试点、总结经验、探索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审慎加以推进;对涉及法律法规的改革,要严格依法办事,按程序进行,该先得到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各领域、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协调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内容的改革,科学调配改革要素和改革资源,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要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确保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3.做好与中央部委改革措施的衔接工作。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事关全局和长远,中央各部委将会陆续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贯彻意见。省和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衔接沟通工作,采取部门对口联系的形式,及时了解新情况新政策,完整准确地把握各项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方法步骤,结合实际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方案,确保“上”“下”政策把握一致,确保中央政令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加强改革内容的衔接,吃透各项改革的科学内涵和着力点,防止误读、曲解,防止有缺项、漏项,防止有选择地执行。要加强改革时间步骤的衔接,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并积极争取中央各部委在我省开展试点。要加强权力事项和管理体制收放的衔接,特别是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事权配置、精简下放审批事项等方面,中央明令取消或下放的,必须坚决取消或下放。同时,正确行使政府职权,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确保各项改革上下贯通、相互衔接、有条不紊进行。

  4.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关联性互动性很强。必须把握内在规律,加强统筹协调,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要正确处理重点牵引和协调推进的关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及边界,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正确处理积极推进和稳妥有序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胆子一定要大,步子一定要稳。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评估、符合实际且必须推进的改革,就要积极作为,大胆试、大胆闯,坚决破、坚决改;改革任务一旦确定,就要周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坚决按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原则办,又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各地各部门各有关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提出的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都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坚决克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掣肘。要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科学发展,为深化改革积累物质基础、营造条件。同时,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要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始终牢牢把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将改革的红利更及时更有效体现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三、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积极稳妥,着力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实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重在结合我省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根据《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和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招聘比例。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和劣势企业。认真拟定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的实施方案。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加大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力度。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和考核。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融合发展,鼓励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及政策。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反对地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省内自行规定的市场主体设立和经营项目许可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金融、工商、质检、节能、环保、用地等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可查询。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功能和服务体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审批、实施、补偿安置、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贴发放、争议调处裁决等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有序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批准,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专业化保险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开展地方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完善地方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积极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加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促进产权(股权)公开透明规范流动。加快推进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研究制定山东省金融业发展条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按照国家政策,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健全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商业模式。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建设高科技人才引进管理使用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执法行政管理体系。

  3.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健全以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金融、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为支撑的宏观管理体系,强化规划计划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5年内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二分之一左右。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具体实施办法和监管细则。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统筹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14年底基本完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2015年底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取消学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行政级别。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统筹运作政府财力。审核预算的重点由收入预算、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再采取挂钩方式。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市县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快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2015年实现省市县三级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强税政管理,全面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政税收监管,完善监督机制,杜绝虚假税收,依法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政府资产和债务管理制度,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

  4.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制定山东省农村土地整治条例。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相应体制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渠道。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依法保障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改革城乡就业和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健全农民工综合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推进节余指标省域内有偿调剂使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增加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完善城镇化发展格局,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实施扩权强镇。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完善社区化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户口迁移政策,在济南、青岛两市中心城区探索建立“积分入户”等阶梯式落户通道,有序放开其他设区市市域范围户口迁移限制,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落户城镇问题。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落实“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规划,创新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支持鼓励各区域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又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5.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进一步推动经济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扩展新的发展空间。认真落实国家放宽投资准入措施,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扩大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态,加快引进高端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稳妥推进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自担风险自由承揽国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境外资源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构建境外投资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继续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建立青岛自由贸易园区,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选择具备条件的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完善要素资源聚集模式。创造条件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产业配套和功能联动区。支持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大力推进中西部扩大开放,支持中西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地。在内陆地区增设一批海关监管场所。创新青岛海关与济南海关的合作,推进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支持中西部地区空港、铁路通道和高速公路建设。

  6.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促进生态山东建设。研究修订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条例。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动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严格国土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构建用途管制“一张图”管控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和严守耕地、森林、湿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红线,有序实现耕地、山林、河湖、海洋等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

  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山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实施资源和能源价格阶梯化调整制度,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差别价格机制。完善资源谁使用谁付费、环境谁污染谁付费、生态谁破坏谁付费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的以奖代补制度,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制定重点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健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举报投诉受理处置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计划,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制度体系,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监督职能,探索创新监督制度。加强人大工作机制建设,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代表制度,更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民主党派省委直接向中共山东省委提出建议制度,扩大各民主党派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的工作机制。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完善重大事项主动听取政协意见制度,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建设“阳光村务”,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非公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加强市、县(市、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农业、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力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体制。

  推进法治山东建设。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按照国家规定,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做好依法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相关工作,健全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法律顾问、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等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体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委(党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规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依法梳理审核行政职权,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加大对决策、管理、服务和结果的公开力度。

  8.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建立和完善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健全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紧紧围绕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我践行能力,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建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制度,尤其要在青少年中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引领,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完善充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各单位、各企业、各社区要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规范。进一步发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制定有效政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整合文化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文化综合执法。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正确引导舆论的体制机制,统筹社会舆情、媒体舆情、网络舆情,建立集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于一体的大舆情工作格局。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常态化、规范化。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修订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施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培养计划。建设文化要素交易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统筹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改善对外宣传,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继续创新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增强海外文化影响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率。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制定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服务管理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研究制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强文物保护。

  9.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搭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按照国家部署,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依法直接登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支持机制。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创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制度、程序、效力等环节实现有效衔接。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领导体制和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工作体制,建立安全生产督促落实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修订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强化安全责任,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制度,健全食品原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食品质量标识制度,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构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研究制定山东省食品安全条例。加强重大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救灾应急联动机制。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双拥共建,以创新的精神做好拥军优属和复退军人安置工作。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军队保障社会化。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10.加大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力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制定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和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配置区域、城乡、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健全纵向贯通、与普通教育横向衔接、协调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研究制定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推进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招录人员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和调控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和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推进省级统筹。建立城乡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体制,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尽快研究制定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具体方案,适时修改《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新的考验,对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搞培训、提素质,选干部、配班子,育人才、聚贤能,抓基层、打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倡廉洁、惩腐败,都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添措施、建机制,都要用保证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来检验,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既超前思维又立足现实,既勇于探索又脚踏实地,在推进改革中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坚持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2.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良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继续认真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地反对“四风”,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改进工作作风各项规定监督检查办法,推动改进作风制度化常态化。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具体制度建设,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和工作运行机制。健全严格党内生活的各项制度,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等制度。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完善公务接待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和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准。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3.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规范干部酝酿提名,积极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区域化分类考核体系,更好体现促进科学发展和鼓励改革的导向。坚持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识别干部。加强干部跨地域跨领域交流。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积极稳妥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健全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4.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纪委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地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逐步推行党委班子成员向同级纪委全委会述廉工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抓紧建立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有关制度和程序。落实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纪检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要求,向省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巡视制度,对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等方面法规制度。

  5.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健全领导机制,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改革。根据中央统一要求,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市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并有效开展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制定计划,抓好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向基层和群众讲深、讲实、讲透三中全会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全省干部群众的改革共识。各级各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实行定期评估,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完成全省深化改革各项任务。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来源:大众日报-大众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所有 中共365体育游戏
校址:济南市旅游路3888号  邮编:250103
网站编辑邮箱:dxbj@sddx.gov.cn  技术支持:山东政通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0503511号
?